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我的1982, 第三章 取款-我的1982免费阅读笔趣阁免费阅读

第三章 取款-我的1982免费阅读笔趣阁
    手稿邮寄出去以后,李忠信略显焦躁的心安静了下来。

    和平常一样,他早睡早起,只不过比之前多了一个项目,那就是晨练。

    常言说,好身体要从娃娃抓起。

    后世的李忠信身体并不太好,四十多岁的时候,身上就已经有了几种慢性病的征兆。

    重生了,他自然要注意他的身体,他觉得早期能够进行有规划的锻炼,以后身体会逐渐好上很多。

    人少,空气好,正是锻炼的好时候,锻炼半个小时以后回到家中,太姥做的早饭基本上好了。

    早餐几乎就是把头天晚上蒸好的两合面干粮在锅里热一下,一锅玉米面粥,外加两样小咸菜,偶尔能够在饭桌上看到咸鸡蛋。

    连着几天的时间,李忠信吃完早饭,就好像早起的鸟儿,早早地就飞到了学校。

    前几天李忠信占用下课时间,和放学以后父母没有回家的那段时间赶出了稿子并邮寄出去了,他要在第一时间拿到回信。

    李忠信是小学生,邮寄到学校的信件必须写他母亲的名字王雅清转,他如果不每天早上提前到学校,信件被王雅清发现了,那他所费的功夫就白搭了。

    原则性极强的党员母亲,她绝对不会允许李忠信在这个年纪拥有那么大一笔钱。

    足足起了四天大早,李忠信才收到《故事会》和《中国青年》编辑部分别寄过来的平信。

    看过平信当中的内容和里面夹着的汇票,李忠信稚嫩的脸绽放成一朵小花。

    午休时间一到,李忠信饭都没有吃,连跑带颠地冲出学校。

    在煤机厂的三线站点上车,花一角钱买了一张一厘米宽,指头长的汽车票,坐着古董般的奶白色三线公交车直接到了江城邮政局。

    江城市邮电局坐落在江城市最中心的位置,对面就是江城最为繁华的百货大楼和第一副食品商店,哪怕是到了后世,邮局依然在江城市最繁华的地方没有任何变动。

    江城邮政局在八二年的时候被人们称为大邮局,其他地方的则是邮政所。

    大邮局可以算得上是江城当时最好的建筑之一,上中下三层,外表是那种刚刚流行起来的,外墙是花岗岩贴在水泥表面上的最新潮建筑,哪怕是当时生意最火爆的一副食和百货大楼,都没有邮局漂亮。

    江城市邮政局几个超大的绿色字体,则是用钢筋固定到了三层楼的上面,让人离远远的就能够看到,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江城邮政局被江城人誉为当时最牛单位之一。

    大邮局最上面一层是邮局领导以及一些科室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下面两层则是邮局的营业厅。

    一楼大厅是对全江城百姓的营业的,大厅分成了好几个部分。

    其中最为忙碌的是收取信件包裹的,也是占据了邮局最大位置的几个营业柜台。

    在八二年的时候,邮寄信件可以直接到大邮局,也可以在邮政所,甚至可以在每条路上的邮信的信筒,不过呢!去大邮局邮寄是属于最快的一种,因为少了邮递员送信取信的环节。

    当时一般都是火车运送信件包裹,有的时候一封信在大邮局里面邮寄和投入邮筒里面能够差出来好几天,只要是有时间或者是家离大邮局近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到大邮局来办理这些事情。

    其中挂号信和普通的邮寄是分开的,有急事的人在电报里面说不明的,都会选择用挂号信。

    收取包裹的地方更是人满为患,排队都能够排出去十几米,这还是因为有四个柜台专门进行收取包裹处理的。

    收取信件包裹旁边的地方有几部电话机,其中本地通话的电话机一共有五部,另外的三部电话机,两部是能够拨打全国电话,一部是能够拨打国际电话的。

    两部全国长途电话可以说是最为忙碌的,很多人都需要在那里排队等候,这个时候,想要给远在外地的亲戚打一次国内的长途电话,那绝对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个人家基本上没有电话机,打电话只能是打到单位,至于单位能不能找到人传达,或者是说单位电话离这个人所在的位置远,找到人的可能性不是佷大。

    要是有着急的事情,都会告诉那边收发室的人或者是接电话的人进行转达,要是忘记了的话,基本上重要的事情就通知不到了。

    取汇款的地方在邮局的二楼靠里面的两个柜台,这个时候还是汇款比较多的时候,毕竟什么都不健全,就是银行都没有那种转账的功能,很多业务都是跟邮局进行联办,后世那些传说的业务在这个时候想都不要想。

    李忠信取款的金额佷大,一共是两笔,第一笔是《故事会》寄给李忠信的,是十一块四角钱,毕竟两个小短篇一共才一千多字。

    另一笔则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给予李忠信的稿费,这个就稍微的多了一些,有一百二十块钱。

    八十年代,能够写出来年代感和青年那种在青涩年代轻舞飞扬的感觉的文章并不多,李忠信收到这个稿费汇款单的时候还收到了《中国青年》的后续约稿函,上面清楚地写到,如果他能够继续写出这种新生代的文章,出版社将会把千字二十五的稿费提高到千字四十到五十,这个价格可以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高价钱了。

    李忠信在去邮局取钱的时候,他就已经算计好要怎么做了,与他家隔条道的谢婶沈春华,就在邮政局这边负责办理汇款取款业务。

    老谢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谢银山,是母亲班级的学生,另一个叫谢银海,和李忠信关系不错,李忠信小时候没少到谢家去玩。

    他心中清楚,他不找到在邮政局上班的谢婶,就凭他的这个岁数,是无法取出那么多钱的。

    一百三十一块四角钱,在后世的时候可能连一顿饭钱都不够,可是,这时候是八十年代初期,很多成年人手中都不会拥有这样一大笔的巨款。

    看着李忠信拿给她的汇款票据,沈春华微胖圆脸上的那种古怪一直就没有消失。

    三年级的小孩子到邮局取一百多块钱,还没有家长跟着,简直就是天大的玩笑。

    要不是沈春华和李忠信的父母都认识,亲眼看到了那邮信地址的确是江城第二十六小学,而且是王雅清转李忠信收,打死沈春华都不会相信李忠信这样一个十岁大的孩子,能够拥有如此大的一笔巨款。

    沈春华通过查看李忠信给他看的信件,她很快便确定他的身份是合理取款人,但是,她却不想把钱交给李忠信,而是想要帮他把钱拿回去,直接交给他的母亲王雅清。

    李忠信的语言很到位,而且反复恳求,经过了午休时间的商讨,沈春华最终同意把这一百三十一块四角钱给李忠信,而且她还答应下来,暂时为他保留这个秘密。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一百三十一块四角钱的巨款进兜以后,李忠信恢复了正常的小学生状态,开始每天弄个日记本写写画画的记录着一些他能够回忆起来的东西。

    77491/
为您推荐